一、“给定资料1”提到了三条“黄河”,请你谈谈这三条“黄河”分别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协同发挥作用的。(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50字。
三条“黄河”分别指数字孪生黄河、原型黄河和模型黄河。运用科技让三条“黄河”协同关联,保障黄河安澜,具体:1.数字孪生黄河实现与原型黄河的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构建智能高效的监测感知网络,获取原型黄河的动态数据为基础,以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为建设重点的智能业务应用体系。2.原型黄河的工作人员日常使用河务通APP巡河,监测感知系统、应用支撑系统、业务应用系统数据汇集手机端,借助远程巡航监测实现排查处置工程险情处置,发现处置水事违法行为,高效率灌区取用水监查和河道管理等。3.模型黄河作为基础科研设施,为洪水防御、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规律探索等提供物理参数,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模型架构体系,为流域统一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划线句子“只有慢慢发展,慢慢成熟,蓦然回首才会发现不是产业,竟是产业”的理解。(10分)
要求:分析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不是产业,竟是产业”,源自园林建设“竟是山”思想,不在乎是否真正的山,只要有山的“形”,人可在其中涵养性情、寄托情怀,人与情景慢慢交融,就是山景。该思想运用到古镇改造建设上,强调不必刻意建设成文旅产业,变成网红打卡地,而应该立足放松心情、品味小镇风景的旅游需求。要实现“不是产业,竟是产业”,需慢慢发展、慢慢成熟,不能急功近利的变现。徐庄“城中村”改造项目依托该理念,经验有:一是各种文旅内容的建设,要通过时间自然养成。二是要精细化运作实施,让新风貌融入文化底蕴,如保留街区内在肌理,引入多元业态融入现代生活,追求自然改造生态。三是结合当地产业,设计“追光博物馆”记述历史与文化。
三、今州粮仓计划在园区入口处设立宣传展板。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为展板拟写一篇文稿,宣传介绍粮仓的“前世今生”。(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条理清晰,语言生动;(3)不超过400字。
今州粮仓的“前世今生” 丛江古称今州,其米业兴旺、漕舟云集,粮食存储自古有之。
前世粮仓,是丛江粮食文化的“见证者”。20世纪50年代,占地面积136亩的今州粮仓建成。曾经的粮仓保留了诸多历史记忆,依靠叉袋扁担加栲栳,肩挑背负走高跳,担起了粮食储存重任。
如今,与新中国同龄的“万担仓”完好保留,改造变身市民游客喜爱的“精神粮仓”。粮仓修旧如旧,外部沧桑,内部蝶变重生。园区巨型铁质号角,蕴含着为不同群体发声的诉求;“云间麦田”展厅,让人们通过唯美麦浪感悟粮食文化;昔日“吸粮房”变身临河品茶空间;旧式粮仓或为画室,或为展馆剧场,最高大的筒仓,披上了巨幅涂鸦《麦田守望者》;园区文创市集,为文创非遗搭建起市场化平台……今州粮仓变身精神花园,吸引艺术家入驻、游客参观,旧时光在粮仓中不断续写时代新故事!
四、如果你是青溪县数据局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材料4”,梳理青溪县数据标注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该县数据标注产业发展的建议(20分)
要求:(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有条理;(2)所提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层次分明,有逻辑性;(4)不超过400字。
问题有:1.订单变少,基础性人工标注逐步被A1标注取代。2.行业门槛变高,高学历、专业化人才支撑不足。3.小标注公司业务承接能力弱,走入死循环。建议:1.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设数据标注学院,提供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满足行业发展要求。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地高学历人才的加入。三是组织本地企业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先进地区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增强市场开拓意识。2.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建设数据标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对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数据标注市场的专业技术研究,提升企业竞争力,助其发展壮大。二是发挥大型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开展企业间的团队协作,提升中小企业的业务承接能力。三是支持鼓励企业探索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提升承接和竞争优质项目能力。3.建设数据标注基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议打造市级片区化数据标注产业带,促进连片协作,抱团取暖,形成竞争优势。(387字,考场不分段)
五、事物的劣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这种转化往往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请你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内容充实;(2)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劣势变身优势 随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逐步走向深入,不少地方传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已不复存在,迫切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寻找新的发展优势。
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是动态的、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现实中,确有不少成功案例证明发展劣势可以转为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之初的义乌,人多地少缺粮米,为解温饱问题,义乌人走街串巷,被迫做起鸡毛换糖的小生意。正因此,培养了义务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今日“世界小商品之都”。数字时代的今天,AI不只属于大城市,在“东数西算”政策的积极推动之下,不少受限于交通区位劣势的西部小县城,将 丰富人力资源和不受空间限制的流动数字结合起来,实现了数据标注行业蓬勃发展。
当然,劣势转化为优势不会凭空出现,这些成功实践的背后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未来,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劣势中挖掘潜力,将其转化为优势,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这场新时代的区域竞争者中锁定“高水平”位置。
劣势不会一成不变,认清差距、勇于改变才有转化优势的机会。“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随着时间和形势变化,优势可能变为劣势,劣势也可能变为优势。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若眼中只有自身劣势,丧失信心、缺乏改变的勇气,就永远失去后发制人、弯道超车的机会。笨鸟可望先飞,知弱方能自强。认清差距,不故步自封,勇于改变,才会有后发赶超、奋力攀高的内生动力。
让劣势变身新优势,要创新观念,对自身禀赋再认识,找准新的切入点。经济在不断发展,需求在动态变化,认清外部形势变化,认清自身资源禀赋,才能顺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就是对传统资源禀赋的创新认识。沿着这一指示,黑龙江利用冰雪资源发展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等产业,满足当下人们对冰雪运动新需求,抓住南方人对冰雪的新奇和喜爱,让“冰天雪地”的发展劣势,变成了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事物发展不会停止,新优势不会持续领先。要不满足、不止步,不断强化硬实力,稳固新优势。电子商务时代,专业市场面临式微、消亡。今日的义乌便以“电商换市”的魄力主动布局全球电商销售服务体系,电商直播基地、直播带货村、跨境电商园,继续引领电子商务的时代风潮。还有,随着AI被“喂养”得越来越智能,基础性人工标注逐步被AI自动标注取代。西部县城也开始建设数据标注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专业技术研究,建设数据标注学院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化劣势为优势,在追赶中转型,在创新中突破,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好劣势转化优势的辩证法,弱鸟也可望先飞,弯道也能实现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