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试题(网友回忆版)

创建: admin 发布:2016-11-28 08:34
78126 次浏览 1 位用户参与讨论
给定材料
      材料1:
      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当中就把城市和水的关系揭示了出来:“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那时的“国”与“城”往往是同义语。老子的意思是说,城市常常处在江河的下游,它像是美丽的女性,又是经济、人文、思想的荟萃之地。这说明,如何做好城市与水这篇文章,自古以来就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
      北京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很重视水的问题。如1958年建成了十三陵水库,1960年建成了密云水库。近年的南水北调工程更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的水资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水”主沉浮。有水则城兴,无水则城亡。
      流经城市的河流与湖泊就像人的眼睛,如果这眼睛是清澈明亮的,那则魅力无限。人具有天然的亲水性,爱水近水是人本能的习性。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许多地方,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难觅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流。如何让被污染的河流重新恢复其青春曼妙的身姿呢?这里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英国的泰晤士河一度受到严重污染,鱼虾绝迹,臭气难闻。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大力治理泰晤士河,建设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使得泰晤士河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实现了先处理后排放。经过将近20多年时间的艰苦整治,泰晤士河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
      “人水共存”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把洪水逐出城市的抗洪策略,提出城市水系应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楼宇结构技术,通过不断提高区域水面率,调整雨水径流的下渗和蒸发比例,逐步恢复水系自然循环之路。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同时,允许部分低洼地区作为洪水期的滞洪区,把洪水纳入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水之间的和谐共存。

      材料2:
      城市“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使得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不断增加,严重地削弱了地表蓄洪、植物拦截和土壤下渗的功能。对洪水的截流作用的消失,造成的后果就是地下水补给日益不足,地表径流量逐年提高。而且由于城市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为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所以一般而论,城市化地区的降雨量要比农村高5%~15%,雷暴雨天气多10%~15%。因此,城市水系应更多地承担起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等功能。但是由于水系的破坏,这些功能都极大地衰退了,而这些功能决不是目前城市中广泛采用的管道排水或防洪工程所能取代的。
      城市,大都是因为水而兴起,因水而繁荣、发展。绝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是先有河,后有城,许多城市的历史是沉淀在河道、湖泊、海滨和湿地上的。如北京城区所有的河流,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或典故;杭州城里的浣纱河,传说是西施浣纱的地方。许多城市因水而建,也因水而具有“灵气”。一些原本没有水面的城市,为了创造生态景观而人工修造出一系列的水面。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葛里芬湖。葛里芬是一位美国的规划师,他设计的堪培拉规划方案在多个投标方案中胜出,按他的规划修建的堪培拉是非常秀美的,尤其是中间的人工湖,虽为人工开挖,但却利用了山谷地形,蜿蜒曲折,调节了城市内部的气候,造就了堪培拉秀丽的景观。所以,堪培拉市民就把这位设计师的名字作为这个城市湖泊的名字。
      自古以来,内河船运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可观赏性,始终得到人们的重视。英国许多地方近几年还纷纷疏通古代运河以供城市间输送游客和农产品所需。城市水系又是各城市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在古代,所谓的护城河就具有保护城市、阻隔敌人的功效。而在现代,这些天然的河流是城市最壮观的公共空间,在人口日益稠密的现代城市中,城市水系与绿带公园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最漂亮、最令人留连忘返、最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城市亮点。
      城市水系可以成为廉价、有效的净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场所。如果按照生态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按水利的要求、当地的要求来修建城市水系,使水面与岸边的生态系统相连接,就可以将水系改造为“城市之肾”,大大增强对污水的自然降解能力。城市的许多水生植物、微生物吸收磷化合物等污染物的能力强,而投资成本又很低,如果换算成每吨污水处理费用,通常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运行成本只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将这种人工湿地式的城市水系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回用再处理系统相连接,就可以将四类水净化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源取水标准,实现城市水源的循环利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的百年大计。
      生态学家卡琳•克里斯坦森在《绿色生活——2l世纪生活手册》一书中指出,“乡土感情可由本地多种多样特有的生物来增强”,忠告“不可破坏现存的生态系统和荒野”,建议要“在花园和邻近地区提供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建造一个池塘”并种植本地特有的野花、灌木和树,构建一个因草林多、昆虫长、鸟类聚、小兽生而形成的完整的小水系生物群落。这种生物群落在城市里面尤为宝贵。有专家曾提出西湖整治成功与否的一个简单的生态标准:“当野天鹅、野鸭子在西湖里生出蛋而且孵出小天鹅、小野鸭的时候,我可以据此判断西湖的整治是成功的。”我们许多城市的水系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而且有许多城市水系改造更是偏离了这个标准。城市水系作为均质人工城市中的异质斑块,一旦与城市绿地系统相互连接,使野生动物可以通过廊道在斑块间进行迁徙,就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抗风险的能力。按这样的思路发展的城市,不仅是人工的,而且是生态的、环境友好的,是资源节约型的。
      城市水系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间,是人工建筑之中反映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扬州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对水景观的处理,讲究师法自然,虽为人工,宛如天成。城市水系有多种美学功能。城市的特色离不开城市的水系,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城市的意境美对人的心态有调节的作用。城市水系有动态美,因为城市的水是流动的,它具柔性、运动性,有利于消化污染以及水生物的生成和养育。城市水系有人文美,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历代的名人雅士常在水边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城市水系当然还有和谐美,因为它是一个整体复合的系统。从一个城市水系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抱负,就像我国古代剧作家李渔所说的那样:山水者,情怀也;情怀者,心中之山水也。就是说,要在城市里面造就人工环境和保护自然景观,采用什么样的水环境治理思路是由决策者的美学修养和情操来决定的。什么样的情怀,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城市山水景观。如果胸中只有“一根”单纯的调水排洪的“竹子”,那么城市的水景观肯定是十分单调枯燥,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水生态的“建设性”破坏就难以避免了;如果将美学功能凝聚在治理方案之中,造就出的城市就是美丽的。丽江古城最诱人的就是三条弯曲流动的溪水,这就是拨动心弦的城市水系之美。
      如果城市发生火灾,城市水系的储存用水就可以用于灭火救灾。城市水系又是很好的备用水源。如果出现自来水供应安全事故,就可以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备用系统、防灾系统和城市安全的保障系统。

      材料3:
      B县县委书记W在几次不同场合所做的讲话中都涉及了打造“活力水城”的话题。
      (1)9月15日,在B县县委召开的一次会上,W说:
古语有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利用水资源又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为此,我县要立足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要按照“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的美好愿景,塑造我县的水系空间,使我们的县城河、湖、湿地合理连接,具有多样滨水公共空间,达到“水丰、水清、水美、水活”,实现“蓝天、碧水、绿地”相互融合,使“水城”真正充满“活力”。
      (2)穿城而过的南河,曾因乱排乱放,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市民避而走之。10月1日,B县打响了南河治污战役,W在治污现场会上说:
      南河治污,我们要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中水回用、生态修复”的模式,强化“该停的停,该关的关,该并的并,该转的转”的治污方略,将取缔324家污染企业,使南河变得河水清澈、绿影婆娑、鱼虾畅游,进而推进包括县内其他二条河流的污染整治。为巩固“三河”治理成果,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我们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保护与修复现有水体并适当增加水面,使城市水面率达到10%以上;二是通过工程措施保护“南河”“北河”“梅江河”的生态需水量与流动性;三是保护并逐步改善中心城区水质;四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水体景观和便利的亲水娱乐空间。
      (3)11月5日,W在“‘水城’如何建设”的座谈会上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城”建设不仅要让城市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城市面积的10%以上、水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公里以上,还要让城内有“活水”。为让“水活”,通主脉、保供给、建支脉就势在必行。
      目前,我县城区水域面积已经达到3400亩,城区水面比例已经达到9%。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效果。我县将强力为水建“安乐窝”。“三河”治理工程,将治愈“南河”“北河”“梅江河”的“动脉粥样硬化”,以畅通水流渠道。
      而各级水库的建设和完善,将保证“活水”有“源头”,供“血”充足。同时,建成“一河三湖九湿地”,加强对现有水体、水系的保护,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等诸多举措,都有助于促使总水量“脱贫致富”。届时,“水域面积占城市面积的10%”,将不是梦。
      “大动脉”畅通了,“供血”就充足了。水能否“活”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遍布我县城区“全身”的“毛细血管”。只有“毛细血管”畅行无阻,才能把“山在城里留、水在城里游”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按照规划,53平方公里城区,要建设总长约为260多公里水网,才能达到“水城”水网密度的标准。因此,在“水城”的打造中,我县将加大对水系修建的力度,使水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公里以上。
      (4)11月18日,在欢迎省作协组织的“水与城市”考察团的见面会上,W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都将水作为其作品的意象,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等。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更是精神的寄托。
      水之美,在于其能增色添彩。想象一下,水网密布、“一河三湖九湿地”如一颗颗绿宝石镶嵌于钢筋水泥都市丛林之间,人行其中,耳听“小溪潺潺”,眼见“如蓝绿水”,定会忘记城市的喧嚣,内心获得片刻宁静。水之美就在于以其声、以其色、以其形,让人逃脱樊笼,复返自然。
      水之美,在于其能滋养生命。我县将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概念做出最新诠释。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景观、防洪河道等将城中水系连成一体。合理组织水上游览线路,完善“亲水”设施,增加市民参与度。增加城内景观湖面,提高城区水面率,保持并净化水质。采取这一系列举措,打出“水城”名片,发展“周末旅游经济”。借此,发展我县第三产业,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3年后,我县大多数市民走出家门不远,都能够感受到水的灵气,享受到水生态带来的舒适和愉悦。那时再欢迎诸位作家来我县感受“活力水城”的魅力。

      材料4:
      下面是某水利专家就构建黄河流域L市生态水系问题所积累的调研材料:
      (1)从传承“山水城市”之主题的角度看,L市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正是贯彻了山水城市的主题思想。通过水系建设,可形成特色山水城市结构,新增城市开发用地,调整城市结构与功能用地,焕发城市活力,使L市传统“两山夹一沟”的城市结构形式升级为黄河之都。
      (2)L市黄河段西起西固区的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长约45公里,东西落差近200米,河道宽约300米,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约每秒1011立方米,每年流经L市的水资源量为300亿立方米。可以说黄河流经L市段的长度、高度、流量,足以让我们做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文章。
L市南北两山对峙,最宽处约30公里,最窄处约2公里,东西长35公里。其中皋兰山伏龙坪在盆地中部直探黄河河滨,与九州台白塔山夹河相望,形成雄险的关隘之势,山河相对高差500-600米。另外,大山之下广川之上,在局部形成了崖、坪、滩、沟等地貌,且有81条洪水沟,丰富了整个黄河之都的山水格局,为构建城市水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黄河流域治理与保护,可以为L市增加湿地约580公顷,新增绿地面积约330公顷。能促进地下水良性循环,扭转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的状况;减少从黄河提水的扬程,降低南北两山的绿化成本,且可以有效调节局地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并恢复生态多样性。
      (4)通过建设黄河创意文化产业园,举办水博会等活动,挖掘L市文化、民俗、经济社会演进、城市发展、黄河变迁等史料,做足做活黄河水文章,激活L市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升级,重塑黄河文明。
      (5)通过国家级的经济平台,利用黄河两岸的有利地势,承接东中部的产业,布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跨越发展。
      (6)按照世界眼光、西北一流、本省特色的要求,高起点建设城市水系,以路网和水系并重的理念,把L市打造为山水美丽城市。
      到2017年,建成1枢纽3水系5喷泉7公园9瀑布24沟溪,提炼“中、根、飞、融、文、桥、水”等理念,展现L市黄河文化底蕴。
      到2020年,打造出水随山走、路随河伸、城依河修、楼依山建的城市风格,凸显山高城低、水长山远、山城相依、水城相间的城市特色,塑造拥有高山长河的雄浑壮美。
      (7)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保障措施如下:
      第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市级领导担任组长,设立专门的办公室,
组建核心工作团队,成员包括环境生态、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经济地理、园林、旅游、文史等方面的专家。这些成员要具备较高专业水平,有协作精神。
      第二,组建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主要包括文史、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等领域的专家。专家顾问组负责对各类专题论坛或阶段成果进行广泛探讨,把关工作成果,以提高决策科学性。
      第三,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对重大事件及治理方案采取全民征集办法,尊重民意,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第四,宣传推广,形成合力。L市生态水系的构建事关全体市民福祉,关乎城市百年发展基业。应该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到L市河湖水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材料5: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好的美丽善就如同水一样。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阐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15分)
      要求:(1)准确、精练,条理清晰;(2)不超过150字。

      二、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三、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全面;(2)语言流畅,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

      四、假如你是L市水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就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1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五、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与讨论的有 1 人
爱申论的站长 2018-9-22 16:33:35
参考答案
      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2”,阐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15分)
      要求:(1)准确、精练,条理清晰;(2)不超过150字。
      1、防洪功能,可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2、文化功能,承载历史和文化;3、景观功能,增添城市灵气;4、经济功能,做运输通道;5、防卫功能,阻隔敌人;6、根治缺水;7、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8、美学功能,让城市有意境、动态、人文之美;9、安全保障,可灭火救灾,做备用水源。

      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城市水系线条曲折流转,不仅形似人的指纹,更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彰显着城市特色。城市水系有多种美学功能:有动态之美,流动不止,养育水生物;有人文之美,让名人雅士留下了文化痕迹;有和谐之美,是整体复合的系统。城市水环境治理中,决策者应当具有美学修养和情操,将水系美学功能凝聚在治理方案之中,造就出美丽的山水景观,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

      第三题: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全面;(2)语言流畅,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
打造 “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近年,B县推动南河治污,畅通水流渠道,建设亲水景观,打造出了“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名片。
    立起打造“活力水城”目标。B县委书记说,要塑造我县的水系空间,使我们的县城河、湖、湿地合理连接,实现“蓝天、碧水、绿地”相互融合,使“水城”真正充满“活力”。
    推进南湖治污,实现水“清”第一步。B县采取“该停的停,该关的关,该并的并,该转的转”的治污方略,取缔了324家污染企业,使南河变得河水清澈、绿影婆娑。随后,又推进其他二条河流的污染整治,实现了“水清”的治理目标。
    打通水系,建立支脉,让水“活”起来。通过“三河”治理工程,治愈“南河”“北河”“梅江河”,畅通水流渠道。通过各级水库的建设和完善,又保证“活水”有“源头”。城区还建设长约为260多公里水网,将“毛细血管”畅行无阻,让水“活”起来。
    建设亲水景观,让水“美”起来!如今,B县已实现“一河三湖九湿地”如一颗颗绿宝石镶嵌于钢筋水泥都市丛林之间,人行其中,真正感受到水之美。未来,B县还要将城中水系连成一体,合理组织水上游览线路,完善“亲水”设施,发展“周末旅游经济”。

      第四题:假如你是L市水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就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1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纲要
      L市城市水系建设,特点是:贯彻山水城市的主题思想,通过水系建设形成特色山水城市结构;通过新增开发用地,调整城市结构与功能用地,焕发城市活力;高起点建设城市水系,展现黄河文化底蕴,塑造高山长河的雄浑壮美,打造升级为黄河之都。
      其可行性有:1、自然条件好。黄河流经L市,水域广,流量大,与皋兰山白塔山相依,形成良好的山水格局。2、可与黄河治理与保护相结合,能增加湿地,促进地下水循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3、文化资源丰富。可做足黄河水文章,激活文化产业,重塑黄河文明。4、契合产业升级和跨越。可通过国家级的经济平台,利用黄河两岸有利地势,布局绿色科技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跨越发展。
落实规划目标,需做好以下保障:1、要高度重视,组建高质量的工作团队。2、要有专业、跨领域的专家顾问,提高了决策科学性。3、善于集思广益,问政于民。4、做好宣传推广,形成精神合力。


      第五题: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新时代,要以水为师
      2016,是一个从平静走向不确定的年份,中东乱局,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世界形势急速转向。放眼国内,我们的经济增速放缓,步入新常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不妨回望下古老中国的智慧,或能多出一份气定神闲。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水,看似柔,却能克刚。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和智慧值得我们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于纷繁复杂、风云变幻之中,定能找到最佳的经世致用之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一种将服务和奉献当做生活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高尚品格。“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天职,水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去学习。我们要将政府职能定位于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纯粹无私的为人民奉献。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水无常型,动而能变,这是一种顺应新时代的创新精神。《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社会、经济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世事变迁而措施也就要去适应于当前。水无常型,动而能变,我们学习水的这种不固执己见,不墨守常规的创新精神,就能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从而在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中掌握主动权,进而让新常态带来新发展。
       水以柔克刚,是依托软实力,实现大国和平崛起的智慧。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可以避免吗?水的以柔克刚,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发。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它能起到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所不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在风云变幻的当下,中国的崛起之路不能陷入依靠武力和强硬的陷阱之中,我们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这是中国崛起之路的责任,也是使命。
      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更是我们智慧的源泉。以水为师,习得中国古老的“上善若水”的智慧,定会为未来开启一个片新的天地。(作者:站长)

以水为师
作者: 阿拉丁 77.5 考场回忆稿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以水为师,亦可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上善若水”,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道德的载体、智慧的体现。以水为师,便是学习它的柔、动和包容。
      水之柔,天下万物莫能与之相比。柔,即柔弱、柔性,而柔却能克刚,值得我们深思。在谈及上海阿大葱油饼店被关停事件时,李克强总理曾说过“要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多些人情味”,这个人情味即柔性执法。自古以来,我国司法、执法部门便讲究法律大于天,法律至上,这固然没有错,可如果在执法时融入必要的人情,则更显人文关怀。刚性执法,维护了法律权威,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却频频暴露出城管部门暴力殴打小贩,政府部门强拆民居事件,不得不令人深思,难道法律真的容不下人情吗?其实未必。很多执法部门在执法时用惯了一刀切的方式,省事又省力,又岂会考虑一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柔性执法强调法律中彰显人文关怀,一定会比刚性执法更得民心、顺民意。
      水之动在于动而能变化。水的形态千变万化,池塘是圆形的,它便是圆形的,小溪是蜿蜒曲折的,它便是曲折的,水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流动变化,不舍昼夜。求变,才能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倘若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而顽固守旧,必将被时代淘汰。如诺基亚手机曾占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却由于其未能适时创新,未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昔日辉煌令人唏嘘。而苹果手机却执着于年年创新,不断研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端产品,而成为手机界当之无愧的霸主,无论是水还是个人、企业,求变,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水之包容在于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了生命,万事万物没有了水便不能存活,但水却从不争夺,而反观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却早已不知包容为何物,网络上充斥着键盘侠、喷子,见其与自己意见不合者,便使用网络暴力将其喷得体无完肤;个别领导容不下与自己意见相左者而加以排挤,包容之心早已忘却。孰不知,正如水一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以包容之心对待他人,才能充实自身,壮大自身。
      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虚心学习,以水为师,定能增添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


一城之水
作者:  Y井井 2017地市级72  考场回忆稿
      历史长河滚滚涌来,将一个个时代命题陈列于我们眼前。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向我们发出了时代问号。而老子说,“上善若水”。或许,以水为师,可为解决问题启迪一二。
      一城之水,柔能克则。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发展带来劳动力和技能之外,也有不少不好现象。诚然,由于部分人教育程度、公共意识等因素,导致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发生。同时,维权意识的缺乏也给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更好地融入城市带来阻碍。但是作为一个城市,应当以柔克则,加强宣传教育,带着亲切的微笑,怀着十足的耐心,帮助农民工更好地成为市民,携手共建城市的美好未来。而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先入为主地指责他们。正如穿过一个城市的柔柔细水,用温暖与爱意,滋润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万民。
      一城之水,静能映物。以水为镜,时常反省自己,也是一个城市、一个人应该学习的品质。交通堵塞,可反省自己遵守交通规则与否;河沟发臭,可反省自己乱扔垃圾与否;地摊横行,可反省城市是否为这些谋生的人规划出一片集中售卖地。从个人到集体乃至整个城市,若能以水为师,三省吾身,或许面对种种问题时,便能多一份理解与善意、少一份埋怨与不满。正好历史明镜,用凌冽的反射光,照出一个城市的风貌与未来。
      一城之水,动能变化。后浪推前浪,反映了革新的力量。科技创新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命题之一,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创客空间、特色小镇、机器人革命,无一不体现了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只是,在我们与时俱进、追求创新的同时,切莫忘记脚踏实地,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更不能忘记偶尔停下脚步,帮助落后的人群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要抓紧提高农民工兄弟的技能与素养。奔小康的道路始终是你我同行。
      伊人在水一方,道出水的柔情;惊涛拍岸,道出水的豪情。润物细无声也好,水何潺潺也罢,水的包容、反省、创新,都值得我们个人、城市乃至国家学习。以水为师,或许一个个城市问题便能随着一城之水迎刃而解。而那时,必是“海阔凭鱼跃”的一番新景象!

添加一条新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课程
帖子标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