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试题(公检法)

创建: admin 发布:2017-5-21 17:50
14320 次浏览 1 位用户参与讨论
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数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有网友表示,“这是奥运会三大球中夺冠的唯一一支亚洲队,而且是女子项目,真不错。”各舆论平台都发表了满满正能量的评论,网络空间难得地呈现出一片欢欣鼓舞的气象。女排奥运夺冠与女排精神成为网络流行的话题,女排精神也成为鼓舞国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

有评论指出,国人感动于女排无畏无惧、自强不息精神力量的同时,一种“女排精神成就中国”的说法也随之蔓延。殊不知,中国梦才是成就女排精神的根本。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女排精神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无根发芽。而是源于一种力量、一种激情,那就是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我国近7亿网民的海量规模充分证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不可分离的精神家园。广大网民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也充分意识到净化网络空间、建设和规范网络伦理的必要性。从网络评论、新闻跟帖留言、论坛话题等方面可以看出,女排精神以及作为源泉的中国梦必将成为润化网络空间的强大“正能量”,正确加以引导,运用,一定会在建设网络伦理、修复网络生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材料2: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皮内洛说过:“技术往往比伦理学理论发展得快,而这方面的滞后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确实,网络伦理的失范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关于网络伦理,有学者指出这是20世纪中叶以来新兴的应用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遭遇的网络虚假信息越来越多,花样也变得层出不穷,时常难辨真伪,例如,轰动一时的朱自清的《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哈尔滨赚钱不给老婆花算家暴、东莞警方将拘留非法同居者、95后女网友“身体换旅行”等等。这样的虚假新闻不仅混淆是非,给当事人造成了困扰,而且引发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危害不小。从技术层面讲,谣言的产生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从社会层面讲,是由于权威信息的滞后以及危机预警能力差;从受众层面讲,是因为公众具有猎奇、娱乐、恐慌、盲从及网上宣泄的心理。

2015年,“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大肆转发。一场因违章而引发的文明开车讨论,异化成对当事人二次伤害的“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面对镜头泣不成声,其家人表示抗议,要诉诸法律,却引来网友更多批判。部分网民对个人信息无边界侵害、对个人道德无限制审判,甚至为了一时情绪的发泄随意谩骂、人肉骚扰,给当事人以及理性的评论者带来了不可言说的伤害。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总数中,有70%的少年犯因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等几类严重犯罪,对传统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此类事件中,青少年可以通过低价、便捷的方式连接互联网,同时利用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侵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继而将网络影响现实化。

2016年7月12日,文化部公布了对一批网络表演平台的查处结果,26个网络表演平台被查处,16881名网络表演者被处理。“现在手机几乎成了学生的标配,直播平台里防不胜防的色情信息实在让人担心”,北京一位家长说。“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网络直播终端从PC端走向移动端,直播开始步入全民时代。与此同时,网络直播中的色情、暴力、侵权等问题也随之凸显,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如果说2015年是网红年的话,2016年就是直播年了。六间房秀场上,一团队打着户外主播的名义进山林捕杀野生动物,且手段残忍,却吸引了失少三万多粉丝的关注。在这场娱乐的无极限狂欢中国,什么道德、法律、文明都被抛掉,取而代之的是娱乐至死的疯狂举动。不可否认,这种无序性源于网络的低门槛、开放性和相对虚拟等特质,但更是“眼球经济”在背后推波助澜。


材料3:

网络上文字内容的光怪陆离、图片的鲜艳夺目、标志的新奇诱人,都会使网络用户目不暇接,难以自拔。作家王蒙将触屏时代的到来称为“心智灾难”。在他看来,触屏和电视一样,提供了一些文化含量可疑的声像信息,让人们再度被科技征服。电脑与鼠标、触屏和智能手机先后冲进生活、杀入头脑,它们“提供了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也许还有劫持”。如多伦多大学学者纳尔逊·塔尔所说:“今天,电子技术将人脑加速到一个异乎寻常的速度,而人的肉体支原地不动,这样形成的鸿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强大的诱惑力面前,人们不知不觉地在网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感知了一些不该感知或不宜过多感知的内容,忽视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网络用户被诱发生理和心理疾病,导致异化倾向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2015年7月29日,一场EXO跟TFboys的粉线在网上的骂战引发了极高的关注。起因是由于一则TFboys小学生粉丝所录制的视频指责EXO,引发了EXO和TFboys双方粉丝在网上互掐。仅仅几分钟的视频,在24小时内微博浏览量飙升3300万,瞬间登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对此,心理专家说:“现在的孩子自降生下来就生活在网络环境之中,网络中各种各样的讯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孩子会为自己制定角色,作为某个明星的粉丝,就是一种角色意识。角色一旦不被认知,加上网络的污秽之气,孩子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特别是骂人用语,这其实就是网络暴力的行为,它伤害孩子的心灵,激发愤怒,从而做出过激行为。”网络制造了源于但又远于生活的虚拟情景空间,上网者被赋予了独特的角色,能够满足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各种欲望,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现实伦理与网络伦理的错位。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张三在网络游戏中可以是受万人敬仰的大英雄,身边美女环绕,众将惟其马首是瞻。

2016年6月28日上午,某省公安厅召开“飓风10号”专案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期成功打掉“传销式”网络交友诈骗案的情况。该团伙的诈骗手段是利用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从网络上下载面容姣好的女性图片作为头像,以交男朋友的形式,通过微信红包和银行转账等方式骗取受害人的金钱。“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一狗。”网络的隐匿性使人们可以随意注册身份,编造个人所期望的身份资料,使人们可以体验其自由选择的各种社会角色,达成各种交际目的,甚至包括经济诈骗、感情欺骗等。这是网络导致网民社会角色异化的典型案例。通过网络,网民可以实现性别异化(男人可以用女人的思维、情感、表达方式在网上交友,反之亦然)、年龄异化(老人可以用年轻人的口气、情调、交流方式在网上交友,反之亦然)、身份异化(上网者可以随意编造自己的职业、学历、经历、婚姻状况等等,以各种身份出现在网上交际场合,赢得对方的好感以致迷恋)。


材料4:

某澳洲女留学生被害一事引发国舆论关注,但在网上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部分网络留言内容低俗甚至污秽。毋庸讳言,不管什么事,只要捅到网上了,部分“盖楼”的网络从来不怕事大,也不怕措词有多尖刻,说话有多脏,凡能让网友觉得“痛快”的,只要能说出口的,一律不含糊,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都倒了出来。

仔细分析,网民在网上无论是对事实的关注度还是对黑子、粉丝或偶像的态度上,都要比现实生活中高,比现实生活中顾忌少,所以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可控性更弱。这些特性对现有的舆论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网民在网络上显示的往往是不同于生活的一面。这一面既有可能来源于伪装,也可能是来自于对人性放纵一面的回归。因此现有的道德体系在网络世界上逐渐被瓦解。例如,生活中绝大部分场合,我们对人身攻击是持坚决抵触的情绪,而在网民文化中却可能成为一种最为熟悉且亲切的问候方式。在这个人人都脱下假面的世界,因对虚拟的轻蔑与放松,原来一本正经的道德体系便不再适用。彼此互不认识的情况下,包袱一旦放下,侵犯与伦理的错位就有可能会发生。

“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一小时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这是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给出的数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化阅读的时长每年增长近10%,是纸质书籍及的近4倍。碎片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著名学者许纪霖也在微博上直言碎片化阅读的后果是“毁三观”,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的一整套观念、一整套理解,而今天由于知识的碎片化、资讯的零碎化,不少年轻人是通过各种破碎的知识和资讯,‘拼凑’起自己其实没有世界观的‘三观’,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是破碎的。”碎片化阅读很轻松,有一度他自己也沉迷于刷微博,“我发现自己没有了读书的时间,微博、微信上的‘信息快餐’,90%的内容看完就忘,为了记住10%的东西,浪费了90%的时间,这让我产生了恐惧感。”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麦家则以自己跟孩子的聊天为例说明自己的担忧,“有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某些用词、观点简单粗暴,绝对不是从我推荐的书中看来的,那只能是从网络阅读中带来的,可他在网上到帝都了些什么,我无从知晓。”

毋庸置疑,碎片信息影响了我们的伦理取向。当我们吸收他人各式各样的想法时,他们即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同样,我们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充斥各种声音的多元文化社会,使人们沉浸于不一致与风马牛不相及的自我言语中,有学者指出:“年轻人不阅读名著、不动笔、不进行思考性的阅读,思维模式就会渐渐浅表化,这很危险,长此以往我们会被技术手段绑架。


材料5: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修复网络生态、建设网络伦理等方面的作用,首先需要正确的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良好的传承、弘扬、发展、革新?如何通过恢复和创新“诗书礼乐”国学教育体系,使网民对中国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6年5月14日,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专家就相关话题展开了论坛。

当下,国民的文化认同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基础,国民的文明修养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成功与否的瓶颈等话题已成为大众意识到的问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人文是什么?以文化人的“文”指的是什么?圣人观察人与社会的关系规律,选择诗书礼乐为教法,来改变天下人的行为习惯,向大同文明前进。“文”,乃诗书礼乐也。诗是谈吐的训练,书是文笔的锤炼,礼是举止的修炼,乐是性情的冶炼,健康完备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现代传播过程中显示尤其重要。

正因为传统文化在陶冶人心方面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网络伦理的建设与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应该在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增加国学课程内容,加强国学研究基导地建设,我们在日常也应该提倡尊孔读经,尊重圣人,尊重文化,尊重良心,尊重道德,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时时力戒—贪嗔痴慢疑,每日精进—恒喜孝诚习;改掉坏秉性—恨怨心怒烦,发掘善天性—仁义礼智信。只有持之以恒、精研细读,大众才能把国学作为一种生命价值和生活规约。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传统文化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建设下,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空间,文化生态、文艺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艺场域受到冲击,新型社会空间需要新的文艺场域形成。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副主任冉茂金认为,在这个信息社会大环境发展趋势之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要以传承为生、以创新为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又能够丰富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和价值观建设。故宫、国博等单位的数字化工程,都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每一代的文化都是包容开放的,有着很多的创新。传统文化要融入今天的工作形态和生活形态,就需要文化单位利用大数据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数字工作平台集群的文化信息化道路。


材料6:

传统文化对网络伦理的滋养,还需要我们转换思维,发掘内容,创新形式,注意教化的方式与态度。

2016年,一则关于“网络端午”的新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通过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赛龙舟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来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这与每个个体紧密关联的节日,可以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但是,传统的节日不能只是变成商家促销的噱头,不能只是成为购物节、吃饭节、旅游节,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过节方式。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把中国的网络文化融入传统节日里,能让传统更为时尚,感悟节日意义,凸显端午精神。比如,“网络中国节”活动,就是希望在今天重新挖掘和弘场传统节日里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理解和传承节日所承载的那些价值理念和传统美德,让我们成为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当代中国人。

有评估认为,“互联网+”时代,更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滋养网络的积极作用。运用互联网+思维,切实打造网络文化精品,探索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的方法和途径,让中华文化得到创新和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熏陶网民。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让端午节所承载的爱国精神和情操,能更加现代化、人性化地与生命联系,逐渐演变成蕴含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的传统节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北京市社会文化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黄仲山认为,在坚持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站在网络受众角度,摆脱简单的灌输方式,努力培养有营养、有质感、有活力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文化,传播者需是老中青人口味,避免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简单的“文化晾晒”。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点找到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把“阳春白雪”变得“喜闻乐见”。

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网民内心,才能让传统的道德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网络伦理的重要规范。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2,概括当前网络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危害。(15分)

要求:(1)全面准确,简明扼要。(2)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3-4,从网络特点的角度分析给出当前网络伦理失范的成因。(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全面准确,条理清晰;(2)不超过250字。

三、假如你是某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给定资料5-6是你搜集的资料,请根据资料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教化引导作用,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向领导提出建议。(25分)

要求:(1)内容全面。(2)观点明确。(3)层次分明。(4)不超过400字。

四、就个体而言,由道德的教化引导来实现网络伦理的提升,是一个由外在约束到内心自觉的过程。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约束与自觉”为主旨,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不拘泥于给定资料。(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3)结构完整。(4)1000-1200字。




参与讨论的有 1 人
admin 2018-9-26 18:01:08

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材料2,概括当前网络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危害。(15分)

要求:(1)全面准确,简明扼要。(2)不超过200字。

网络伦理失范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缺失与混乱。危害有:1、虚假新闻混淆是非,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困扰,更引发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2、“网络暴力” 侵犯个人信息,对人无限制道德审判,伤害当事人和理性评论者。3、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身心健康,诱发未成年犯罪,对传统伦理观念和规范带来严重冲击。4、“眼球经济”让网络娱乐表演疯狂无序,娱乐至死,抛弃了道德、法律和文明。


二、根据给定资料3-4,从网络特点的角度分析给出当前网络伦理失范的成因。(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全面准确,条理清晰;(2)不超过250字。

1、网络信息多样诱人,吸引人们在网上投入过多时间,忽视线下学习生活,易诱发疾病,异化倾向高。2、网络制造了虚拟空间和角色,满足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欲望,久而久之导致现实伦理与网络伦理的错位。3、网络具有隐匿性,使人们可以随意编造身份,体验自由选择的社会角色,达成各种交际目的,甚至经济诈骗、感情欺骗,导致网民社会角色的异化。4、网络不实名,顾忌少,现有道德体系在网络上逐渐瓦解,网友互不认识,易发生侵犯与伦理的错位。5、网络让阅读碎片化,人们不能形成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我们的伦理取向。


三、假如你是某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给定资料5-6是你搜集的资料,请根据资料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教化引导作用,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向领导提出建议。(25分)

要求:(1)内容全面。(2)观点明确。(3)层次分明。(4)不超过400字。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修复网络生态、建设网络伦理等方面的作用,其核心在于正确的文化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良好的传承、革新,使网民对中国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建议如下:        

1、要提高认识,要明确传播健康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和文明修养中的重要意义。

2、积极开展优秀文化普及活动,可在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增加国学课程内容,为网络伦理的建设与规范奠定坚实基础。

3、提倡大众日常学习,持之以恒,精细研读,把国学作为生命价值和生活的规约,发挥其在网络伦理建设中陶冶人心的作用。

4、文化单位要利用大数据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让文化信息化、网络化,让传统文化融入今天的工作形态和生活形态。

5、在文化传播教化的方式与态度上,要转换思维,摆脱简单的灌输方式,研究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点,找到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把“阳春白雪”变得“喜闻乐见”。


四、就个体而言,由道德的教化引导来实现网络伦理的提升,是一个由外在约束到内心自觉的过程。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约束与自觉”为主旨,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不拘泥于给定资料。(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3)结构完整。(4)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用“道德教化”滋养网络空间
站长
      当下,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这几年,我们加强了对互联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网络空间日渐清朗,有目共睹。
      但是,还总有人把互联网当成了“痰盂”,当成极端情绪的“存储器”,随意吐槽、随地“吐痰”,网上污言秽语泛滥,网络戾气严重,不文明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花样翻新。有人随意对他人散布谣言、谩骂、诽谤,有的披着高雅外衣,传播黄赌毒、敲诈勒索、传销贩毒。还有追求“带血的点击量”,喜欢标题党、围攻贴、泄愤吧,更有不少的喷子,看不惯中国的一切发展,凡是官方宣传的,便罔顾真相地反对……
      网络空间治理任重道远。习近平同志说,“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这为我们破解网络空间的治理难题,指明了一条方向。
道德教化,本质上就是实现从自我约束到自觉自愿的自我管理。正如现实社会一样,每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只要每个人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遵守伦理道德,遵守公序良俗,社会秩序自然就变好了。互联网世界也是一样,每个网民是这个虚拟世界的一份子,真实地存在着,要想真正建立文明清朗的网络空间,除了客观上不断法律、制度这个硬杠杠之外,更需要依托道德规矩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约束,最终实现每个网民的自我管理,变成自觉行为。
      让道德教化真正形成自我约束,首先需要靠教育来形成认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内因决定外因,没有哪个人天生下来是坏人,没有哪个人天生下来带着戾气、从小就是个喷子,其人格、品性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空间的跟风影响。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严控网络的负能量,只是在网络的外部环境暂时治了标。我们只有通过家庭和学校的言传身教,让大家发自内心的认同理性和文明的声音,树立起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善的价值观,才能够在面对网络不良内容时,分得清是非,把得住行为,做到治本。
      传统文化是道德教化的灵魂和源泉。有了文化助力,理性和文明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自觉行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改掉坏秉性,破除恨怨心怒烦,讲究发掘善天性力求仁义礼智信,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尊重良心,尊重道德,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很多人持之以恒、精研细读,把国学作为一种生命价值和生活行为的自觉。正是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陶冶人心,能够把文明和理性真正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挥传统文化在网络伦理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滋养道德,道德传承文化。只有发挥好道德教化的引导作用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作用,才能通过这个无形的力量,力争把每个网民培养成“懂荣辱、辨善恶、明是非”之人。只有这样,网络空间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智慧文明、每个网民心向往之的地方。
【参考范文2】
用约束唤醒自觉,构建网络新生态
桃心
        互联网的兴起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随网络发展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网络伦理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因此,我们要切实关注网络伦理的构建与发展,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新生态。
       然而,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高、犯错成本低等特点,人们往往倾向在网络上展现人性中放纵的一面,网络暴力随之产生,网络伦理发生崩塌。对此,要重视道德的力量,为“人性的野马“套上“约束的缰绳”,去规范行为,去驯化不羁,让网络上的言行都在合理的轨道中运行。
       道德约束能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产生正面向上的力量。人们心中都有对真善美的天然向往,对假恶丑的自然摒弃。而道德约束就是划定正向轨道,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光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思索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的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在网络世界上,道德约束如启明星般,引导人们不断向中国女排、廖俊波等优秀人物主动看齐,远离负面垃圾新闻,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
      约束不是目的,自觉才是终点。道德约束的最终要义,是将外在动作变为“自发行为”,道德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并非如法律般在人们违法之后施以惩罚性的行为,而让其在一开始就拒绝违法。当法律形同虚设而且无人监管时,道德依然可以让人按照正常的规矩做事,就像孔子说的“慎独”。网络同样是一个不易监管、随意性高的环境,相信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人不会因为少人监督就放任自己,而是自觉维护网络伦理,规范合理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新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文化”就是发挥约束作用的“药”,能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真正医好“网络伦理”的缺失。
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观察人与社会的关系规律,选择诗书礼乐为教法,来改变天下人的行为习惯,向大同文明前进。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用传统文化来净化网络环境,成为广大网民精神支撑点。因此,我们不仅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教育中,提倡尊孔读经,尊重圣人,尊重文化,尊重良心,尊重道德,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让文化缓缓浸润人心,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的行为。同时还应该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及时让传统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推出故宫、国博等单位的数字化项目的创新工程,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今天的工作形态和生活形态。
      要有意识的自觉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网络的大环境下,除了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还要充分发挥自律的作用,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共同维护和谐的网络环境。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能否自觉规范上网,实际上就是对每个人“自觉性”的考量。我们要用网络伦理道德对自身进行约束,提高行动的规范性和自觉性,形成绿色开放健康的网络环境。
添加一条新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课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