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副省级)参考试题(网友回忆版)

创建: admin 发布:2018-12-3 10:31
104033 次浏览 1 位用户参与讨论
   材料1:
   S市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大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基层大治理等工作,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部署。为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今年3月13日,S市召开工作大会,对村居建设作了整体部署:到今年年底完成30个美丽文明和谐示范村建设,到2020年年底完成50个示范村居、5个标杆村居建设,按照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总体提升的方针,将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S市一直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突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党领导一切”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努力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和法治观点的强化,逐步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今年S市选派了104名机关干部任村居第一书记,公开招考205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并推进基层党建下沉到村民小组,落实支部建在小组上。该市党建工作示范村A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村党建要让群众更满意”的殷切期望,积极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法治、德治。
   S市注重提升城市形态,大力推动城市升级,“美城行动”从中心城区延伸到村居社区。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S市以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
   S市共投入2000多万用于文化遗存的修缮和活化。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8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共27人。S市坚持“一村居一品牌”的工作思路,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村居文化品牌活动。
   目前全市已建成30个村居主题公园,143个农村公民道德讲堂,每个村居都设置了善行义举榜或好人榜,让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随时可学、随心可感。
   S市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主题公园、标识景观、公益广告建设,开展农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讲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同时,S市还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引导村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材料2:
   有着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Y县城关镇山岔村,多年来却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800元,约三成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下。在各方努力下,该村2013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5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016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17年列入小康村建设项目。日前,调研组对山岔村进行了调研,以下是调研记录:
   村党支部书记L介绍说,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2013年,村上联系帮扶单位省环保厅、相关银行,反映发展意见,争取帮扶资金。山岔村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建成了180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硬化村内道路3公里,硬化西环路至山岔村道路3.5公里,还积极争取财政、建设、文化、扶贫等部门资金,实施了清溪小学及幼儿园新建工程。
   该村还积极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并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
   杨自龙家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原本东奔西走做临时工的他,在村党支部的鼓励下,争取到帮扶贷款90万元以及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所注入的资金30万元,牵头成立了吉隆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搭建起17座大棚种植草莓。因为绿色环保,来采摘的人很多,经济收入年年增长。
   据记载,山岔村以前有九盘水磨,它们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焚烧殆尽。清光绪初年,本村村民王生贵、王好存父子重新修建一盘水磨,用于解决老百姓无处磨面的问题,加工场面十分红火。这盘具有传奇色彩的水磨保留到了今天,它不但让后人了解先辈生活,也激励了大家齐心奔小康的勇气,被Y县人民政府授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确立了‘一心多景、一轴三廊、四片联动’发展格局。”城关镇党委书记X如是说。他介绍,山岔村2014年被纳入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城关镇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该村出良策,确定以“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村下决心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全村致富的一个新举措,依托自然资源,发挥山岔村天然水源的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
   L书记说,该村2014年修建了占地650平方米的老年文化活动广场,2015年利用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打造了占地7800平方米的水磨文化广场,2016年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人造草坪球场并精心打造了400米长的历史文化艺术墙。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山岔村古时就因县八景之一的“烽火夕照”而负盛名。夕阳将落未落之时,晚霞赤红如血,涂遍半边天空,如一幅色彩溢漾的油画。置身此处,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其景象在夏日最为艳丽壮观。据此,山岔村2016年建成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同时恢复了重阳民俗文化活动。
   “我们村已通过省、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打造了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旅游景点。到这里来,能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L书记高兴地告诉我们。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周云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时,他看到了商机,有效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干净整洁,景观美丽还有故事,这吸引来了不少游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1个月纯利润有1万多元。”周云笑呵呵地说。
   L书记介绍说:“周云的农家乐开办为山岔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开了个好头,好多村民纷纷效仿,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生活条件明显好转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男人们一闲下来就喝酒,女人们一闲下来就传闲话。镇、村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大力倡导文明树新风。”他指着一些农家大门边墙说:“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从每一家找家训、立家规,然后制作成漂亮的牌子挂在门口,时时提醒着进出的每一个人。”他强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邻里亲近,做任何事都容易。
   山岔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家训,使该村成为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周云家的大门口贴的是“家庭和谐、邻里相亲”,对于周云来说,好的家训是他家庭和睦、创业致富的根本。周云说:“自从挂上了家训牌,全村的人就开始讨论张家或者李家的家风,不但监督别人,而且反观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孩子。大家和睦相处,邻里亲近。”
   材料3:
   某学者发表文章,介绍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该文章摘录如下: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作为一个没有念过大学的农家子弟,他却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1927年,卢作孚开始在中国西部开展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被誉为“北碚之父”,和晏阳初、梁漱溟并称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他认为:“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如因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那不惟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乡村教育不发达,不但是乡村问题,而且变成城市问题了。”而“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和城市)同样的速度进展,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无休止地逐渐增多,更会成了城市问题。”——这些近百年前说的话,仿佛针对的就是当下的现实。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要害。
   “乡村现代化”,既是一个奋斗目标,更规定了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与方法。这也是最具启发性之处:从事乡村运动,既要落实为一个个具体问题(教育问题、救济问题等)的解决,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要有一个“乡村现代化”的大视野、大目标,既立足局部,又着眼全局。
   卢作孚在设计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时,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的目标,并且具体规划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几个方面。这表明,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概念,并不局限为物质的建设,而追求乡村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一,卢作孚规划中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以“教育事业”为中心,而且把“研究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他看来,乡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因此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要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后来北碚建立了西部科学院,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城镇设立研究机构,当时这在全国是一个独创。其二,卢作孚特别重视社会建设。他不仅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娱乐建设,创办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而且大力推动“公共事业”,开展“社会工作的运动”,这背后又是“人”的建设。他要通过这些公共事业,培育新的“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其三,他对环境建设也倾注极大热情,提出“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山水雄胜的地方必有公园”,他的理想是把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建设成“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的人间净土、乐园。其四,他在推动乡村社会建设时,特别关注的是,所有的公共事业,都要“大众出钱,大众出力,而且是大众支持。由这些具体的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形成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
   如何着手乡村现代化?卢作孚的回答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的建设诚当并重,但更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当集中一切力量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增进人们的富力”,人民富裕了,才能增进其“完纳赋税的负担力”,从而增强国力。而卢作孚更要强调的,是“经济活动为国家最大多数人所必须参加的活动”,经济建设是最能动员最广泛的民众参与的。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以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和北碚峡防局局长的双重身份,动员民生实业公司的财力、物力和人才、技术优势,全力支持北碚峡区的乡村建设,着手五大工程建设,即投资煤业,开创峡区煤矿业;投资交通业,修筑铁路;投资纺织业,建立大明染织厂;投资科学研发,创建科学院、博物馆;投资教育,创办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企业养学校。而民生公司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发展新机遇:不仅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利用乡村建设所提供的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培训了近千名的建设骨干人才。卢作孚力图构建一个“以工辅农,工(工商业)农(乡村建设)互动”的发展模式,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点在强调以工哺农,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最核心的一个层面,即他所提出的“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的命题与任务。他提出以“人人都能自立,人人都能立人”为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乡村现代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立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现代化”。二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又要依靠“人人都能自立”的建设者去推动。
   材料4:
   关于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的意义,有学者撰文指出:
   美国作家梭罗曾经倡导一种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28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进而启发我们思考“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真正地“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别的不说,单是在乡居生活中能够每天“按时看日出”(这是作家福楼拜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生命命题),就足以使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了。梭罗曾因看早晨的阳光,而产生“黎明的感觉”,即每天都以新的眼光,以一种新鲜感去重新观察、重新发现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从而获得新生。作家M说,在大自然中,“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心理空间,实在太有魅力”。正是在大自然中,我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书写的“地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他在失败之时总是投向大地,从母亲那里获得力量。鲁迅对故乡民间世界的依恋也颇类似于此。民间文化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他回忆中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他对民间风俗的津津乐道,对民间人物不无温情的回顾都表现出民间文化对他的吸引力。鲁迅正是在他家乡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熏陶下被培育出来的。
   在中国,有一位当代作家H,他也在农村建屋,自由游走、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H认为,人们对乡村的“投奔”,实质上是在投奔乡村所呈现的“文明意义”,这种“文明意义”有三:其一是自然造化的“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个异性”,而这样的个异性在严格雷同的“技术高精度”和大量重复的“规模经济”中已经被完全屏除。其二是“永恒”的感觉,“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其三是“共有共享”的理想,“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与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共有和共享的状态”。
   材料5:
   “城市和农村要互补发展,”某官员日前指出,“有些经济学家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农村的人口搬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会自动提高、社会分工会自动推进,这其实是有问题的。”该官员特别强调了一个误区,即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当前,村庄大量被拆,数量急剧减少,部分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其所造成的后果不是城乡互补发展,而是城乡“一样化”,这不仅可能导致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据此,该官员认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
   有专家指出,我们在城乡关系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他认为,不是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是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答题要求
   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第二题:假如你是被派到Y县的调研组一员,请根据给定材料2中的调研记录,就山岔村值得肯定的做法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20分)
   要求:(1)紧扣材料,重点完整;(2)内容具体,条理清晰;(3)不超过500字。

   第三题:某省政府举办了一个农村发展战略研习班,其中一项研习内容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假如你是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写一份导学材料,以指导学员更好地学习(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准确;(2)层次清楚,分条做答;(3)不超过600字。

   第四题:根据“给定材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第五题:给定资料五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淸晰,语言流畅。
参与讨论的有 1 人
admin 2018-12-8 12:32:03
参考答案
  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1、在发展大局中重点谋划部署。2、重视基层党建,健全党建为统领、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党建下沉到村民小组。3、改造乡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4、注重文化遗存修缮和活化,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村居文化品牌。5、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题:假如你是被派到Y县的调研组一员,请根据给定材料2中的调研记录,就山岔村值得肯定的做法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20 分)
  要求:(1)紧扣材料,重点完整;(2)内容具体,条理清晰;(3)不超过500字。
山岔村调研报告提纲
   基本情况: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山岔村,依托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争取资金,升级农业,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乡风建设,在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实现了整村脱贫并列入小康村建设项目。其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经验做法:1、积极争取帮扶资金、部门资金,建设文化基地,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新建学校,彻底改变贫困面貌。2、积极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并引导群众种植经济作物。3、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一是修建文化活动广场,观景平台和小游园,恢复了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善社会风气。二是鼓励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促进家庭增收。4、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第三题:某省政府举办了一个农村发展战略研习班,其中一项研习内容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假如你是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写一份导学材料,以指导学员更好地学习(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准确;(2)层次清楚,分条做答;(3)不超过600字。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
    卢作孚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他的乡村建设理念及现实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核心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这明确了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当下要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
    二.“乡村现代化”既是奋斗目标,又规定了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与方法。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立足局部,着眼全局,既要落实为具体问题,又要有“乡村现代化”大视野。
    三.提出“乡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理念,不局限为物质建设,而是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全方位改革。现实意义是推动乡村建设要全面系统,一是要注重服务于乡村建设的科学研究;二是重视社会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的运动”培育新的“人民”;三是重视环境建设,把乡村建设成清洁、美丽、有秩序的宜居乐园;四是注重公共事业的共建与自治。
    四.提出乡村建设的途径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念,构建“以工辅农,工农互动”发展模式。这对于今天强调以工哺农,建设新农村有重要启发,要注重乡村产业发展,引导要素资源向乡村的流动。
    五.乡村建设思想最核心的是人,提出以训练人为中心,以“人人都能自立,人人都立人”为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当下乡村振兴要以人为中心,通过培训提升村民致富技能,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实现人人共建。

   第四题:根据“给定材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当下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是人们精神资源,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有助于让我们“精神明亮”,心理健康。二是乡村民间文化对人们有着强的吸引力,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了回忆中温情的人生体验。三是乡村有着与城市工业文明不一样的,体现为个异性、永恒的、共有共享的文明意义。
   这句话启发我们应当重视乡村文化的精神价值,让乡村文明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五题:给定资料五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淸晰,语言流畅。1000-1200字。
  
  【议论文参考】城市和乡村的相互关系各分析一段。
城乡文明互补 协调发展共赢
  四十多年前,中国大多数地方还是尚未被开发的农村。然而,时至今日,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市化已经开始一步步吞噬脆弱的村庄。有些经济学家甚至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农村的人口接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殊不知,简单粗暴的背后是貌合神离,乡村成为城市的伸延。未来如何融合?
  从文明演进来看,我们不可以隔断历史;从社会变迁来看,我们不可以磨灭乡村。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应该而且可以互补发展。
  城市文明为乡村文明打开了物质繁荣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人对于城市总是有着莫名的向往,每每谈起,眼里总是藏不住的艳羡。而当他们初来乍到,也总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既视感。确实,城市有着自己的骄傲。车水马龙,摩天大楼,灯火辉煌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健全的公共设施,完善的福利保障,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的底气。文明是会“传染”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效仿城市。譬如浙江就在农村“种”下城市文明的举措,兴建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为人们津津乐道。
  乡村文明则是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本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它让我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一个健康的人。诚如鲁迅先生,正是家乡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熏陶,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他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现如今,城市文明建设中严格雷同的“技术高精度”和大量重复的“规模经济”已压得人们喘不过起来,对于乡村的投奔,实质上是对自由的渴望、对个异性追逐、对生命的体悟。乡村文明是灵魂的寄托,也是最接地气的治愈,填充我们无法被城市文明满足的内心的缺失。
  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现代化的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身处城市里,是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充实感,是物质上的富足带来的安全感,是功成名就时的自豪感。但是当你累了,倦了,或许可以到乡间走一走,放慢脚步,遥看炊烟袅袅,静听小雨淅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亦可以收获心灵上的满足,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自由切换。
  宜城则城,宜乡则乡,“两条腿”并行才是城乡建设的最终归宿。为此,在城乡文明建设上,我们要有一个“乡村现代化”的大视野,大目标,既立足局部,又着眼全局,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乡村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人人都能自立,人人都能立人,从而增强国力。
  城乡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兀自独立则难免孤寂。在未来的城乡建设中还需肩并肩,去城市感受现代与繁华,去乡间追寻那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老的太阳,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感受生活的真谛。(作者:钶儿)

  【议论文参考】城市作为引子,侧重分析乡村的作用。
城乡一体 互补发展
  革开放40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齐短板,实现城乡“比翼齐飞”的一体发展。
  然而,对于城乡一体发展,不少人片面认为乡村文明是落后的农耕文化,自然淳朴但低效落后,而城市文明则通过规则化、标准化,高效率带来了物质的极大繁荣。随之而来的就是村庄大量被拆,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部分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大局。
  相对于过分重视物质生活的城市文明,乡村文化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资源。28岁的美国作家梭罗,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经过乡间生活的自省,发出了对人生最本质的的拷问。现在,乡村所呈现的文明意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游走。你看,在乡村中,“没有一片时子是完全相同”的自然风景,摒除了城市高楼大厦的严格雷同和大量重复,契合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还有,与城市文化的封闭和私有相比,沉浸大自然辽阔高远之中,”自古江山无定主,大抵山属爱山人“豪情油然而生,激起了对人类共有和共享精神的向往。
  乡村作为城市文明的根基,更是保留着让人魂牵梦绕的乡愁。余光中的散文《乡愁》不知波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只有在乡愁这种美好情愫中,才能对历史、对过去才有一种更深更沉的思索和传承。记得住乡愁的最好物证就是那些在城镇化进程中即将消失的乡村。这些村镇历史悠久,虽有破败,但却记录着上辈人曾付出的努力和辉煌,它的沧桑反而是在陈述着人类发展的历程,见证时代的缩影。鉴古通今,回头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走。如果在城镇化的大拆大建中,自然生态、古居民区被一步步“蚕食”,故乡没有了老树老房,没有了小桥流水,乡愁又该去哪找寻?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未来的城乡发展,要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让人们能够在城、乡的自由游走之间,收获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融合发展阶段,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正如“唱和如一、宫商协调”,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城市乡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的发展之路才能持续健康、行稳致远。(作者:站长)




添加一条新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课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