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试题(B)

创建: admin 发布:2024-10-11 09:13
389 次浏览 0 位用户参与讨论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材料二
  2023年5月28日10时32分,一架航班号为MU9191的大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约两小时后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在这条中国最为繁忙的航线上,这是一个寻常的航班,但它又极不寻常: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C919大飞机首次商业飞行。飞机落地时,机舱里的乘客手持五星红旗,动情地唱起了《歌唱祖国》。
  人们很容易把大飞机和祖国联系起来。大飞机寄托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上海,这座有着较长民航客机研发历史的城市,当之无愧地成为实施这一国家战略的主阵地。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的高质量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有很多共性,但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高质量发展又有一些个性特征。
  材料三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五”期间,上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着力发展重工业,以支援国家建设。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转换战略思路,国务院在批转上海的一份汇报提纲时指出:“今后考核上海的经济工作,要把对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作为评定上海工作的主要标准。”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指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跳出上海看上海”,是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思考起点。
  以卫星的视角俯瞰地球,可以看到夜晚的灯光总是集中在地表的一小部分。经济学家根据卫星数据制成的世界“灯光地图”判断,夜晚灯光亮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和人口集中程度,成片的都市群往往是亮度最高的地区。“借助这样一张图,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全球的经济活动集中在少数地区。”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世界发展报告》在开篇即指出,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
  最近几年,沪苏浙交界处出现一个新变化:三地灯光区域逐渐由各自区域内向三地交界处延伸,逐渐连成一片,几乎分辨不出省域界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说:“沪苏浙两省一市的交界区域正从边缘地带逐渐变成改革前沿和价值高地。”从行政辖区的角度来看,交界地是地理上的边缘空间,也是经济发展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区域。不过,自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成立以来,原有的地理经济逻辑发生了变化。
  变化可以从时间上感知。2020年9月底,省际断头路康力大道至东航路打通,从上海青浦到江苏吴江的车程从4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从2019年到2022年,示范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跃升至2924家,上市公司从44家增长至74家。
  材料四
  十九世纪,伦敦港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每年成千上万的货船运来西印度群岛的糖、东印度群岛的茶叶、俄罗斯的皮革、美洲的烟草。那时候,伦敦港是全球航运中心。现在,伦敦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跌出了全球港口前100,曾经最出色的码头——金丝雀早与轮船、货物无关。论吞吐量,伦敦港早已不在全球大港之列,但伦敦始终是公认的全球航运中心。
  二十世纪中后期,伦敦在港口功能逐步退化后,转向了仲裁、咨询、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这里聚集了全球20%的船级管理机构,完成全球20%的航运保险业务、50%的船只交易业务,处理90%的海事争端。悬挂着各国方便旗的船舶航行在全球海域,但它们的决策中枢可能都在伦敦。今日伦敦,仍居于中心,凭借的不是体量,而是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上海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全方位对标顶级全球城市,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在开放发展中,上海已嵌入全球体系,自然产生了对全球资源的配置需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上海洋山港,一个年轻的港口,站在了世界航运业的中央。它就像一座桥,一边是上海,一边是世界。作为全球航运新枢纽,洋山港已链接全球200余个重要港口,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达145.68,位列全球第一。
  除了实体航线,运达这里的大宗商品,不少与“上海价格”紧密相连。上海基于原油、铜等推出的国际期货合约,已经开始在全球打响名号。全球知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复瑞渤的团队每天都要关心“上海油”的价格波动。2020年,当国际原油定价基准之一——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跌到负数时,国际贸易商把几千万桶原油运往中国,正是因为上海原油期货的价格相对稳定。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连接,正是配置全球资源的写照。但需要承认的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上海仍有瓶颈。“上海价格”尽管已经起步,但国际影响力仍有局限,想要获得话语权和定价权任重道远。
  材料五
  每年年初,全球最好的医学医药技术公司、人才、投资人,都会从各地飞往旧金山,参加摩根大通举办的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在这里,人们带来的医疗资源碰撞出很多火花,旧金山也成了生命医学的创业圣地。来自全球的顶尖金融人才,让十七世纪荷兰人建造的一道城墙演变为永不休眠的纽约华尔街。一批在车库前仆后继创业的天才程序员,让平淡无奇的硅谷成为创新之源。这些人汇聚在一起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有了这样的人,一座城市就有了配置全球资源的基础,就有了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可能。
  在全世界尚存的七八千种语言里,有七八百种可以在纽约找到。这里是全世界语言最多样化的地方,同时也是人口最多样化的地方。纽约、伦敦、东京是全球仅有的三座经济总量在2万亿美元左右的城市,据日本森纪念财团发布的2022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显示,纽约、伦敦、东京也是全球对各类资源要素最具“磁力”的城市。
  走进陆家嘴的写字楼,不难发现中外员工共事的场景。有时候为了与分散在全球的员工开会,大家还要商议一个最合适的时间。拥有数百家外资企业的张江,上万名外籍人士在此工作、生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上海过往的优势,也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疫情后,在经济恢复、提振阶段,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就显得更为重要。2023年5月初,上海面向全球集中发布了8000多个博士后和事业单位高层次紧缺岗位。一座城市的“磁力”依赖经济硬实力,但硬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天花板,决定城市“磁力”的因素逐渐转向软实力。两年前,上海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城市成为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使在上海者引以为豪、来上海者为之倾心、未到过上海者充满向往。”
  材料六
  日本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曾发现一个现象:世界科学中心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生转移。历史上,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再到法国和德国,最后落在美国。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促成了各大科学中心的交接棒。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每一个科技中心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世界强国。
  英国学者李约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近代科学没能发生在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之间,相对于西方国家在对自然知识等领域拥有更多成就,但为什么没有抢占先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想要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作为明确提出建设科创中心的城市,上海被寄予厚望。2022年,上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2万家,同比增长10%,科创板上市企业78家,位列全国第二,募集资金金额居全国第一。
  每次谈起创业,上海和创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一直觉得可惜。当年和他一起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100多人里,只有10来个人选择了科研或创业道路,更多人选择了其他的职业。但他也理解,因为创业很难。虽然现在安丰发的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小有成就,但一路走来,资金、研发、经营,碰到的荆棘可不少。无数次的失败,可能才会孕育一次成功,或者一次也没有。有些人无惧风险放手一搏,但更多的人难免有所顾虑。要打消这种顾虑,达到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理想状态,前提就是要让更多搞科创的人不怕风险。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探险之旅,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资助。19世纪中叶北美高风险的出海捕鲸业务,背后也有各方募集的资金。成功后的获利,大家按比例分配。这种模式衍生出的VC、PE等风险投资机构,在硅谷帮助无数科创企业开始了未知的探索,就算失败还可以东山再起。硅谷有一句名言:“失败是常事,但要失败得快些。”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然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重镇。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就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活跃度来看,以城市为单位,上海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都排名第一,尤其是生物医疗行业投资规模领先。
  材料七
  云轴科技创始人张鑫记得,当年他刚到硅谷工作时,就被那里的氛围感染。他基本上不用操心房子、教育、医疗,注册新公司找个律师就办妥。大家聚在一起关注的只有创新,这种心无旁骛的感觉,他很怀念。
  让他感到舒服的,其实是硅谷的生态。除了聚集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主力选手外,硅谷还有一批由风险投资家、律师、会计师、猎头等组成的辅助型选手,围绕科创本身开展基础性、专业性服务工作,共同构成了硅谷的科创生态系统。资金问题、管理问题、人才问题、法律问题……初创企业那些令人厌烦的琐事,在这一生态中都变得简单易行。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与硅谷当然有很多不同,但为科创人才创造更好的生态和环境,吸引更多的科创人才来到这里,简单舒适地工作和生活,这一目标颇为一致。张江、临港、G60科创走廊……上海开始打造活跃科创生态,寻找自己的“核爆点”,以期让更多人才和企业在一块区域内聚集、对接、联动,碰撞出火花。比如临港正在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启动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将率先建设由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3位得主领衔的三大学术中心。
  材料八
  速度与质量,是经济发展中一对有趣的关系。2023年上半年,法国达飞海运集团负责人来到中国,一口气签下16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金额超过2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总部在上海的中国船舶集团拿下了这批订单。其中,4艘液化天然气LNG动力双燃料集装箱船,由中国船舶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
  3年前,同样是沪东中华击败一家外国船企,拿下卡塔尔石油公司LNG船超级大单,金额超200亿元,创中国造船业出口纪录。这家诞生于黄浦江畔的船厂屡创纪录。不为人知的是,如今大卖的高端船型,20多年前上马时,曾引发不少反对声。
  上世纪末,国内沿江沿海滩涂上,大大小小的船厂林立,散货船产能严重过剩。沪东中华总经理回忆说,考虑到散货船无序竞争、门槛较低,管理层经过深入研究,决定主动放弃低端船型,向LNG船进军。LNG船被誉为“海上超级冷冻车”,是造船业三颗“皇冠明珠”之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也符合世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
  然而,厂里一些老师傅却不理解:“放着眼前的钱不赚,去搞那些不着边的东西!”特别是2006年前后,行业迎来大牛市,造一条散货船能赚1000万美元。相比之下,进军LNG船之路步步坎坷,储存LNG的殷瓦钢薄如蝉翼,焊接难度极大,1名焊工光培训费就要30万元。
  是重走老路,还是闯出新路?煎熬中,管理层没有动摇:汰弱才能育强,转型才有未来。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是任何企业都逃脱不了的规律。传统产业并不代表低端,不断迈向高端化,是制造业企业提升价值的战略选择。
  2008年4月,经过10年拼搏,沪东中华第一艘LNG船“大鹏昊”号下水。媒体惊呼,1艘船的价格超过了2架波音737飞机!“大鹏昊”船如其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上海制造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情怀,也是中国造船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迈出的坚实步伐。作为国内唯一的LNG船厂,这些年,沪东中华成立了LNG技术研究所,接连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LNG全系列产品的覆盖。最近10年,沪东中华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536%。“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杀手锏。”国际买家发现,沪东中华推出第四代LNG船时,与全球最新船型基本同步。到第五代LNG船,与国际同行各有所长。计划推出的第六代LNG船,将领先同行。上海将成为全球唯一集齐造船业三颗“皇冠明珠”的城市。
  材料九
  2023年4月的上海车展,人流涌动。观察者发现,国产品牌的展台人气火爆。这在上海车展举办二十届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国际汽车巨头们惊叹:短短3年,中国竟涌现出这么多本土品牌,推出了如此震撼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走进临港的上汽乘用车工厂,477台焊接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拾取零件、组装焊接车身;70多台喷涂机器人可进行14种颜色的共线涂装……在这座无人工厂,平均每76秒下线1辆整车,2种动力12种车型可共线生产,同时装配上百种不同配置的整车。上海另一家汽车动力系统企业,在数字化软件驱动下,各生产环节“神机妙算”,200余款产品共线柔性生产,交付周期从108小时缩短至20小时。
  煤炭被称为地球上最脏的能源。然而,创立于上海的申能造出了全世界最清洁的电厂。绿色化,是申能和不少工业企业的努力方向,也是上海“水晶天”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站在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上远眺,十几公里外的长江口,申能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的烟囱清晰可见。这里曾以一度电消耗276克煤的水平,打破世界纪录,被国际能源署盛赞为“全球最清洁的火电厂”。
  煤电行业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术”的说法,在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煤耗下降一两克就是很大的进步。基于“高低位”技术设计的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高位机轴系布置在82米处,可节约85%的蒸汽管道,节省9000多万元管道费用,并显著提高机组热效率……一系列的创新设计,让机组设计煤耗仅为251克/千瓦时,比同期最先进的两次再热百万机组煤耗进一步下降15克以上。
  冬日的濉河静静流淌,河畔的申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现场爆发出欢呼声。2022年12月13日,机组性能试验结果出炉:额定工况机组供电煤耗仅249.31克/千瓦时,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按照年发电量70亿千瓦时计算,相比同期最先进机组,全年可再节约标准煤1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过半,80%的碳排放源于煤炭。申能探索的清洁高效煤电技术,对全国能源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材料十
  2017年年底,星巴克海外首家甄选咖啡机烘焙坊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如期亮相。这是一个集合了烘焙加工、体验、品鉴服务、零售和餐饮等各类业态的全新商业模式。
  为完整呈现咖啡“从生豆到饮品”全程,星巴克要将整个咖啡烘焙系统引入工坊,设备由美国、德国定制,进口涉及十余批次,按照传统流程,从进口成套设备信息登记、海外装运前检验、到货后开箱检验、安装调试检验等,一路走完,至少3年。
  可2016年11月浦江局与星巴克首次接洽,对方明确告知,要争取2017年底开业。浦江局业务四处消费品安全科科长当时唯一想法就是“不可能”。问题同样横亘在静安区发改委、食药监、环保、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跟前。星巴克项目在用地性质、生产方式、环境评价、安全生产等方面狠狠地创新了一把,而现行规范和标准显然跟不上了。譬如,工坊内,烘焙炉和生产线呈半开放式,更有长达数百米的咖啡豆输送管道,美其名曰“咖啡豆的交响乐”,创意、美感、情调都有了,可是安全呢?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被倒逼着量身定制方案。比如,对于高10余米的咖啡豆储罐,因其罐身、输送管、链条、阀盘等与咖啡豆直接接触,按常规检验流程,需进行破坏性取样。这意味着,庞大的储罐需专门拷贝一套,取样后即报废。但为对方成本考虑,检验检疫局采集了储罐在海外生产时的同批次“边角料”,送上海局下属技术中心出具检测报告,并依此进行技术评估,由此省略了设备装运前检验这一步骤。由于该项目试运行时间不足,存在风险“埋伏”,这又促使检验检疫部门与静安区相关部门建立沟通联动机制,形成政府领导、企业自律、部门监管的闭环。这套流程,为星巴克节省下至少70%的时间以及难以估量的成本。静安区为呵护这一创新项目,单区长层面的协调会就开了不下8次,小范围现场协调办公更是不计其数。原则就一条,营商环境不能掉链子。经此一役,参与过程中的政府工作人员感触良多。
  的确,如果依据传统“照本宣科”,保证百分百不会出错。“可是,我们又时常自问,将新业态简单拒之门外,对于地方经济和消费者,是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材料十一
  在位于张江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大厅内,蓝色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各类数据产品信息。截至2023年3月3日,在这里挂牌的数据产品已经超过1000个,上海数交所总经理表示,“今年整个上海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额会超过10个亿。”
  我国数据交易市场是伴随2013年大数据产业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已经建有数十家交易机构,但场内交易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
  上海筹建数据交易所,始于2021年。该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但市场对于数据交易的探索早已拉开序幕。2016年4月1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在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挂牌成立。汤先生是中心的CEO。汤先生与数据打交道始于早年在谷歌中国的工作经历,“传统广告业算是被数字化最彻底的行业,谷歌在提供搜索服务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商业化服务,服务的核心便是通过数据处理为企业匹配最适合的广告,背后便是由数据驱动的。”
  汤先生于2011年创立晶赞科技继续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11月,中国企业大数据联盟BDU成立,晶赞科技是联盟成员之一,“当时联盟内有50家企业参与,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想法便是如何让企业之间的数据联合计算。”但随后汤先生发现光有联盟还不够,需要有一个合法的实体来做数据交易。
  2015年,伴随中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中心在贵阳成立后,各地均纷纷建立地方数据交易中心。“2016年,市里开会要成立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我们就加入了。”但2016年成立的数据交易中心和现在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当时做的最多的是‘帮客户找到数据,帮数据找客户’,然后形成交易。”汤先生坦言,数据交易中心最核心的问题是“所”和“商”未能实现分离,“交易平台本身有自己特定的功能,是不能承担商的角色的。”既充当裁判员又充当运动员,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交易中心的发展。
  场内交易的不温不火,挡不住场外交易的热火朝天。华鑫证券的报告显示,根据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2022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已经突破9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1750亿元,当前规范的场内交易占比仅为2%-3%。
  材料十二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或机构而言,数据只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内生性的“副产品”,而数据产品在尚未被计算机执行之前,其使用价值未知。星环科技技术副总裁刘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在有些资金占用成本高的行业,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理论上,银行可以向掌握了小微企业实时经营数据的机构购买数据,从而开发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品,实现普惠金融。但要促成这项数据交易并不容易,“数据必须被深加工才能交易,譬如银行需要的数据产品可能光有一家机构的数据还不够,还要结合其他类别的公共数据,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环节合规合法,只要任何一环无法合规,前期所有的投入都要打水漂。”在当下数据交易市场尚处培育时期,缺乏数据处理技术和经验的数据持有方不愿意投入,银行也不愿意为这种不确定性买单,技术提供商若独立投入则必须承担巨大风险。
  “人人都觉得数据好,是个宝贝,但一谈到数据交易,首先要掂量一下是否能过数据‘三部法’的关。”数据“三部法”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根据“数据三部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从事数据交易中介服务的机构提供服务,应当要求数据提供方说明数据来源,审核交易双方的身份,并留存审核、交易记录。“即便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他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这个数据归他所有。”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江先生表示,由于数据的类型复杂、边界模糊、性质多样,数据相关权利体系尚未形成共识。具体来说,数据生产链条包括多个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赋予数据不同价值。单独将数据交易归结为数据使用权的交易缺乏立法层面的依据支撑,而且范围也较窄,不能覆盖实践中丰富的数据产品类型。
  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詹女士从事交易并购咨询已有十多年,从2021年开始接触数据交易后,她发现数据交易的估价不太一样,“数据交易的估值和定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买卖双方只是靠口头议价,那就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报价,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需要一个合理的定价体系。”詹女士在调研中还发现,现阶段多数企业依然处于数据资源化阶段,即信息化建设和优化阶段,对于数据交易的认知度较低,这方面尚需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2021年,当筹建上海数据交易所的任务交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大数据发展处)时,工作人员的脑海里有无数的问号,“要建交易所,人家第一个要问你的问题就是‘你要交易什么?’”此时,已经运营五年的数据交易中心经验发挥了作用。“我们观察到数据交易的标的物和数据并不是一回事。”上海数据交易中心CEO汤先生说,“数据是交易标的物的一个原始态,打个比方,就类似水库里的水,它是不能直接拿去售卖的,你得给他装到瓶子里去,要标记容量、卫生达标,还有品牌。到了数据交易时,我们交易的品种是经过加工的数据产品,而不是原始态的数据。”在数据交易所成立时,上海正式提出了“数据产品”这一概念。“虽然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确实是和很多学者、行业人士进行了长时间探讨,数据从资源到资产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构筑产品。”汤先生表示。
  材料十三
  “城市智慧泊车”是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随申行”)的第一款数据产品,2022年底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后已经成功交易。随申行是由上海市政府建设的超大城市级出行服务数据平台,通过串联包括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多种便捷出行场景,推动交通行业的数据化转型。“城市智慧泊车”这款数据产品是公共交通出行数据授权运营的一次探索,通过覆盖上海全量停车场库信息,对公共停车场库信息进行深度清洗和衍生加工计算后打造的数字化产品。可引导停车场库的选择,解决城市停车场库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停车供需矛盾。
  这款数据产品的诞生与交易,离不开上海数据交易所的穿针引线。早在2022年9月,随申行就与上海数据交易所达成了合作。“很多数据其实之前还停留在系统里,数据如何产品化,其实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探索领域,我们作为运营方,有没有资格拿着公交数据做成产品卖给别人?”随申行数据产品专家介绍,在数交所挂牌过程中,数交所的合作律所会对数据产品的每个环节进行合格审查,同时将数据产品的意向客户牵线给随申行,使得后期的数据产品开发更有针对性。
  上述随申行专家表示,上海数据交易所为像随申行这样的技术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技术公司其实并不是非常了解市场上的机会,现在就会有很多人来向我们询问产品。”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尝试,随申行后续又有了第二款数据产品。“根据出行数据提供的热力指数,后续也会跟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我们也还在研究与电子地图的供应商合作,在地图上标记出行动态。”
  数据交易市场目前还是一片新蓝海,“消费品有品牌,数据产品也需要实施品牌化战略”。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的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培育超过1000家的数商企业,培育数据类专精特新企业500家。其中“小巨人”企业30家,单项冠军及独角兽企业10家,推动20+数据类标杆企业完成上市。
  材料十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作答要求
  问题一:结合给定资料,阐述如何理解“跳出上海看上海”的定位,并界定“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15分)
  要求:阐述规范扼要,表达准确到位,字数不超过200字。

  问题二:上海的高质量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有很多共性,但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高质量发展又有一些个性特征。结合给定资料,论述上海高质量发展的个性特征和共性特征。(2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分明,字数不超过300字。

  问题三:目前,全国已经建有数十家数据交易机构,但场内交易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阅读给定资料,分析当前场内数据交易面临哪些难点。(15分)
  要求:分析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字数不超过300字。

  问题四:阅读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以“领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参与讨论的有 0 人
添加一条新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课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